√js3777登录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海峡两岸>台湾新闻
分享

登鹭 登陆 三位台胞“第一人”在“首次”中见证两岸融合

我是“鹭可”,一只生活在鹭岛厦门的小白鹭。

厦门是大陆唯一一个因“台”而设的经济特区。一湾浅浅海峡阻断两岸,那么近,近到隔海相望;又那么远,远到2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分离。

我在鹭岛看到很多“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字样,逛过台湾街、台北路、台中路、台南路,那是祖国母亲对游子的深情呼唤。我知道海峡对岸的台北市也有一条厦门街。这条街,就是离家游子对故土的牵挂吧。

从厦门街到台湾街,沿着这条回家的路,已有12万台胞登鹭常住。

“登鹭”是“登陆”的缩影。近45年来,两岸人民相向而行,写下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三篇融合文章。

以鹭岛为坐标,以时间为轴线,我们邀请见证两岸融合的三位台胞“第一人”,一起穿越各种“首次”,LOOK台胞台企的登陆故事。

以“通”促融

往来更便捷、合作更紧密,让台湾同胞回家热潮奔流不息

曹原彰

台湾前民意代表

因推动“小三通”而在台坐牢的第一人

登鹭时间:2004年

从小生活在马祖的曹原彰,长大后立志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两岸“三通”,结束了两岸烽火。从此,曹原彰听到大陆对台的播音,开头语都是“亲爱的”。

时间来到两岸开放交流元年1987年。曹原彰深切感受到台胞回家的渴望:10月14日台湾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0月17日3000多张寻人表和3000多张通信表几乎被索取一空。11月4日,21位台胞乘坐“鼓浪屿号”客轮绕道香港抵达厦门和平码头,亲人间久别重逢、喜极而泣。他们成为两岸隔绝38年后首批回大陆探亲的台胞。

1994年6月,曹原彰等人在台湾发行《两门对开、两马先行》的“小三通”说帖,“我要启迪民众,让大家知道‘小三通’的利好”。厦门给足诚意,当年8月1日在大陆率先实施台胞落地办证政策,当年即服务台胞超千人。

黎明意味着希望,1997年4月19日凌晨3时58分,“盛达轮”从厦门海天码头驶向高雄港,成为大陆第一艘直航抵达台湾港口的船舶。两岸试点直航启幕了!一年后,曹原彰等人合租了一艘渔船直航厦门,在沙坡尾渔港登陆后拉起“和平促进两岸三通”横幅,向世界宣告“三通”的愿望。“回台湾后,恰逢‘八二三炮战’四十周年,64家中外媒体采访了我们。”曹原彰因此成为推动“小三通”而在台湾坐牢的第一人,却不后悔!

两岸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2001年1月2日,“太武号”与“浯江号”轮船自金门料罗港首航到厦门和平码头,开启“小三通”破冰之旅。这是52年来两岸一个重要的通航标志。

2004年,曹原彰成为台胞登鹭的一员,两年后在厦门成立“两岸艺术之家”,举办各种艺术及书画交流、拍卖、义卖等活动。“大三通”的脚步也越来越近:2006年1月,厦门航点两岸春节包机拉开序幕;2008年12月15日,两岸双向“大三通”全面启动。“事实证明,两岸交流闸门一经打开,同胞往来热潮就奔流不息。”截至今年7月4日,厦门为落地台胞办证142万人次,居全国口岸前列;超2000万和481万人次旅客,分别在厦金航线和厦航的运送中,实现了两岸“一日生活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曹原彰的台胞证,从一张纸到一本证再到一张卡,“证越来越小,便利度却越来越大”。两岸同胞你来我往,走亲走亲,越走越亲!曹原彰说:“我努力扮演小螺丝钉的角色,为两岸融合做些事。我希望儿子在这里成家,两岸一家亲、亲上加亲。”

以“情”促融

交流更活跃、情感更融洽,让台湾同胞从陌生人变一家人

熊 麒

大陆台胞社区主任助理第一人

厦门首位台胞人民调解员

登鹭时间:1996年

1987年正月初一,曾经炮火连天的厦门与金门首次同放焰火,习俗延续至今。“台湾是家,但大陆是根,叶落要归根。”在熊麒看来,两岸烟花秀,既是表达思念,亦是照亮宝岛回家的路。

爱情可跨越海峡。1989年,大陆首例涉台婚姻在厦门登记。7年后,熊麒赶搭“西进”快车踏上鹭岛,结识了来自江西的诸媈燕女士。两人结婚20年来,先后获评福建省、厦门市最美家庭,“从过客到融入家园,我成了这里的家人。”当下,全国已有约40万对两岸夫妻,熊麒认为:“两岸要完全融合,最容易的就是两岸夫妻的结合。”

2009年5月,8000多名台胞跨海而来,参加首届海峡论坛,创下两岸民间交流历史纪录。活动一办就是15届,累计吸引台胞34万人次线下参与,被誉为两岸“民间嘉年华”。在第十三届“海峡论坛”配套的第八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上,熊麒和两岸社区工作者代表分享了参与社区治理的感受:“活动越多,了解越多,融合越多。”如今,福建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最活跃的区域,每年常态化举办以宗亲、乡亲、姻亲和民间信仰及历史文化为纽带的基层民间交流活动200多场。

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台胞作出了积极贡献。2013年12月15日,在厦门唯一对台服务试点社区兴隆社区,熊麒被聘为大陆首个台胞社区主任助理。他把台湾社工理念融入社区治理中。2016年,这一经验在厦门全市推广,“社区居民从陌生人变成一家人,在厦台胞从台湾人变成新厦门人。”

2015年5月25日,厦门成立大陆首个“O2O”模式的台胞联谊平台——思明台胞驿站。同年,“熊麒调解工作室”成立,这是厦门首个以台胞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更多台胞服务驿站、台胞服务中心、台胞台企服务专窗等各类涉台服务机构随处可见,“凝聚着打造两岸同胞最温馨家园的用心”。

随着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惠台利民新政纷纷落地,台胞台企享有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系列套餐,明年台胞证办理只要5个工作日,定居审批只要10个工作日,更多台胞“想来即来”。这种服务精神,在熊麒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来厦门27年了,哪里都不去了,就继续在这里为台胞服务,直至终老。”他的毕生愿望是看到两岸和平统一,“统一就是潮流,水到渠成就该如此。”

以“惠”促融

政策更开放、服务更贴心,让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红利

吴家莹

全国台联常务副会长

厦门申领台湾居民居住证第一人

登鹭时间:1999年

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富有开拓精神的台商嗅到商机,来大陆寻找事业“第二春”。1985年,台商高新平在厦门创办第一家台企三德兴工业有限公司时,吴家莹在海峡对岸默默打拼着事业,渴望有朝一日成为大陆发展红利的受益者。

1989年,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又有了新名词:台商投资区,厦门的海沧、杏林就是国务院最早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考察多年的吴家莹,在办公室用电视观看了“汪辜会谈”,跨越海峡的历史性握手让他知道机会来了。1999年,他来到厦门创办企业,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税收等优惠政策,让“台企做什么赚什么”,“我来厦门第一年,就赚到了一两百万元。”

亲望亲好,服务台胞台企,厦门不缺首创性。2006年1月,大陆首个台胞个体户在湖里诞生。如今台胞在厦门申办个体工商户手续简化成直接申请登记。吴家莹鼓励更多台胞登鹭:“特别是基层民众、青年群体,可以分享到政策叠加带来的就业、创业机遇,实现个人发展。”

“过去三年,厦门台企逆势上扬,产值增长20%到40%。”吴家莹的履历里,担任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长达6年。他时刻关注台企发展,自2014年首家台企在A股上市以来,已有6家厦门台企在大陆上市,两岸首家合资证券公司、两岸首家合资消费金融公司、大陆首家台商基金合伙型企业相继落户厦门,台资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表明台企正在积极融入大陆资本市场”。

时代的接力棒传到了台湾青年手中,他们循着大好机遇而来。厦门敞开胸怀,2017年推出公租房时首开大陆先河,专门出台细则解决就业、创业台湾青年的住房困难。2018年3月29日下午,首批15名台湾青年拿到了公租房钥匙并顺利入住,吴家莹的下属、佳好集团行政经理赖星晃就是其中之一。透过厦门台青公租房和30个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是大陆每年数以千计的台青实习就业岗位,是今年前三季度两岸经贸交易额破1900亿美元的高位运行。“两岸要融合发展,分享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红利,共同赚取世界财富。”吴家莹说。

经过二十多年打拼,吴家莹公司业绩翻了几十番、横跨一二三产,见证大陆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但离真正融合,还差那么一步——他迫切需要一个身份,可以在大陆更加便捷地投资、创业、工作、生活。2018年9月3日,他在湖里区金山派出所,领取了厦门首张台湾居民居住证。此前,大陆发布“31条措施”,厦门随后出台大陆首个地方版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厦门“惠台60条”及实施细则,给了台胞最大的诚意和善意。

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 黄小玲 陈翛 张超波 王柏峰 叶虹羽 郑永佳 文/图

责任编辑:庄婷婷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台湾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乡约福建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