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者编
考试,向来是学生最揪心的事。对于大学生来说,成绩怎么样,不仅仅代表学业水平,更是未来保研或就业的重要依据。为了得到满意的成绩,学生们不但希望老师能够“划重点”,还希望在判卷时手下留情……
但对于老师来说,阅卷时的心情绝不是留不留情那么简单。近日,记者收到一位大学教授的来信,痛陈期末考试判卷时的“煎熬”,尽管已经经过一个假期的沉淀,但学生试卷中诸多跳跃随意的敷衍作答和不痛不痒的语言表达、逻辑分析,乃至考题下那大片“留白”,现在想来仍不免让他一声长叹。
这位教授所言是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一纸试卷,又映射出哪些问题?又到开学季,希望今年的出题者、答卷人,都能为完成一份满意的答卷下点真功夫。
【读者来信】
一张期末考卷背后的冲击波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李名梁
大学从教十余年来,每一个学期期末,我都会面临一次较为严重的心理冲击——经受期末考试判卷的“煎熬”。这份“煎熬”不仅有体力的考验,更有心灵的拷问。几乎每个学期期末我都要独自批阅至少二三百份试卷,这些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期末考试作品”,不仅难见到让人耳目一新的、认真漂亮的书写,更多的是跳跃随意的敷衍作答和不痛不痒的语言表达和逻辑分析,甚至还有不少试卷留有大片让人揪心的空白。身边曾有老师告诉我,有些同学不会答题,就干脆在考题下的空白处画一张笑脸,然后写上一段夸奖老师的美言,好像是在取悦老师或是想要博得老师的同情,期望老师能够“笔下留情”。
众所周知,考试具有其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导向、反馈以及激励的作用与功能,是其他任何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期末考试不仅是对学生一学期以来各门课程学习情况的终结性考核与系统性评估,也是对专业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过程性检核。一般而言,当前高校规定考核课程的总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包括随堂测验、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出勤情况等,期末成绩就是期末闭卷考试卷面分数,两者各自所占权重在各校有所不同。但整体而言,大多数高校规定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50%~70%。另外,有些高校还规定每门课程的期末试卷题目不得少于四种题型,题量适中,难易适度,应基本保证考生能在90分钟内完成。这样一来,很多课程的试卷题目无非就局限在名词解释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或计算题。学生也照此逻辑年复一年地去复习“应试”。在高校,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游戏规则”,任课教师会在期末结课时给同学们划分一个大致的考试范围,让彼此吃一个“定心丸”。否则,同学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复习什么内容;任课教师亦会忧心忡忡,担心考生“大面积地溃败”,不及格率太高,不但影响个人教学声誉,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严重的,可能还会受到教学主管单位问责,甚至最终影响教师个人的年度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
如此看来,我们高校的课程考核还真不是仅限于一张期末考卷的问题那么简单。这背后不仅触及高校师生关系、教、考、评、管问题,更是关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事实上,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教考分离,呼吁把教学和考试分开,任课教师不参与所任课程的期末考试,包括出题、监考、评卷、登分和质量分析;而是建立一套包括试题库、自动命题、阅卷、评分、考试分析、成绩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完备的考核管理系统。大学课程考试也不能一味地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反馈,应调整到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评价内容全面化、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和过程动态化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但是,现实中要构建科学、全面、合理的大学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及其模式改革,高校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假期,山西某高校大二学生王力过得并不轻松,“有两门考试成绩一直没出来,特别担心过不了,因为最后两道大题没答,卷面分数肯定不够,祈祷老师能把我的平时成绩打高点。”为了这两门成绩,王力基本天天刷学校网站,也经常和同学们聊天“求保佑”,“还有几天就开学了,马上就知道结果了。”
王力的同学刘正东告诉记者,“有两次考试我预感要过不了,最后还特意去找老师求情,希望他手‘松’点,最后结果挺满意的,都是60分,刚刚及格。”看着成绩还没出来,刘正东就劝王力,抓紧给老师发个信息,联络一下“感情”,说不定就能踩着线及格,“毕竟很多同学答得都不怎么样”。
1、“不挂科万事大吉”
高校学生的考卷真的如此随意,如此“不堪一击”吗?
“无论在哪所学校,都有学霸存在,但实话实说,如果不是有保研等明确要求学分绩点的目标,很多学生就是本着‘及格就好’的心态应付考试的。平时上课不听讲,留了作业从网上扒,考试前通宵复习,不挂科万事大吉。”北京某高校学生朱文硕告诉记者。
“很多课程的考试题目无非就是局限在名词解释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等。”湖南某高校学生范晖是一名文科生,在他看来,文科类考试通常比较容易,“只要你能把该记的知识点记牢,就一定能考个差不多的成绩。尤其是后面的论述题,只要你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能够把卷子写满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基本分数不会差。”
“敷衍作答和不痛不痒的语言表达和逻辑分析”,一位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高校教师看到这句话后,又重复地念了一遍。“不能说很多,但确实有一些试卷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学生们不知道该答什么的时候,他们就会把本课程的一些概念进行简单罗列或浅层次分析,基本逻辑缺失,甚至还存在答非所问的情况。因为学生们都知道,只要我答了这道题,老师多少都会给点分。”
不过,也有一位高校教师认为,大学考试就是将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任务浓缩为一张试卷,“因此,老师出题往往比较中规中矩,而学生们也只要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观点写出来即可,我们也不能要求全部学生都对某一知识保持最前沿、深入的理解。”
2、试卷“平淡”谁负责
那么,面对一些“平平无奇”、难以让人眼前一亮的答卷,我们要深思,问题究竟出在了哪?
对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副教授莫蕾钰认为原因有三:第一,现在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统一衡量标准;第二,学校规定使然,一些高校对课程考核不及格率有具体比例规定;第三,考研指挥棒下,学生功利心强,很多学生不重视与考研非直接相关的课程。
南开大学传播学系主任陈鹏分析称,教育管理职能部门有时为了整齐划一地“规范”和管理的便捷化,会要求教师必须按照某些规定的格式、形式甚至内容进行考试,有时为考试制定了严格的程序,甚至有时对考试结果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我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的教育管理部门会要求教师必须以某种形式进行考试,这样便于最后的归档管理;有时要求学生的成绩要呈现近似正态分布,否则就认为考试中存在问题;有时还会对教师的打分提出质疑,为了与他们的标准相一致,会要求教师把分数评低些或抬高些。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应付教学评估。”陈鹏说,“考试评价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由教师主导来设置,应保证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根据专业标准、学术标准和教学目标下的‘自由裁量权’。”
“学生所答试卷较平淡,并不意味着考试本身有问题。”有专家表示,考试或许不是最好的考核方式,但就目前情况,还没有找到比它更好的检验学习、督促学习、完成评价的方式。他认为,目前所看到的负面影响绝不是来自考试机制本身。
陈鹏说:“考试和成绩是学生和老师在知识传播上的交汇点。对知识在教育过程、人生道路中作用的理解不同,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不同学生之间对考试理解的差异。但是有课程,便有考试,因为每一门课程都需要质量评价和效果检验,在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还是很有必要的。”
3、如何让考试考出真水平
一段普通考试里的小创新,令北京某高校学生王坤印象深刻。她告诉记者,上学期的英语听力课程期末考试中,除了常规的英音美音之外,自己的听力材料中还出现了日语口音,“虽然辨别起来的确有些难度,但是实际应用中难免会碰到这种交际情景,经过几年的专业课学习,我们有必要锻炼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考试很重要,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考试的意义。”王坤说,当我们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话,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考试的意义是了解学生取得了哪些进步,了解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了哪些‘增值’,在多大程度上有了‘增值’;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发现学生哪些方面未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帮助。”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谢小庆教授如是说。
那么,如何让考试发挥更大的作用,让考试考出真水平?
在莫蕾钰看来,对于考试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将考核分两部分,基础性知识部分设置国家统一的考核方式,规定一个本专业学生必须要达到的底线,若未达到则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但多是碎片化的,很难连贯,所以基础知识的系统考核依旧十分有必要。涉及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非单一答案考题,则可以通过面试等其他方式自行灵活考核。”
谢小庆强调:“知识性考试主要考查对特定专业知识的记忆,此类记忆性知识往往借助网络搜索即可完成,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能力性考试则主要考查那些影响较广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考试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效果明显。同时,能力性考试不易受到突击备考的影响,能够较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本报记者 晋浩天 本报通讯员 蒋佳倩)
责任编辑:唐秀敏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最新教育资讯 频道推荐
-
高中毕业考试就是大学敲门砖 德国高考看平时2019-09-09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