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迅猛,不仅业务品类越来越多,参与主体也越来越丰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产业平台等纷纷入局,为企业提供保理融资、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存货融资等服务,通过线上化、数字化路径较大地提升了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
技术在进步,业态在发展,但仍有不少企业主表示,供应链贷款审批效率慢、业务复杂、操作繁琐……这就说明,目前还有大量的金融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供应链金融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2020年,《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银发〔2020〕226号)下发,对供应链金融做出诠释:“指从供应链及产业链整体出发,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实交易背景下,构建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综合需求,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中信银行担当国有金融企业使命,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要求,不断从“226号文”中按迹寻踪,分析供应链金融“难点”“堵点”现象存在的原因并探索解决方案,持续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供应链金融线上化,需要更全面、精准的解决方案
受国内疫情和国外动荡局势叠加影响,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企业靠资本扩张带动的粗放式经营受限,更加聚焦主业实现内生增长,产生了越来越多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供应链活动相关的融资需求,这类需求更多的呈现了短周期、高频的特征。因此,融资时效成为金融机构重要的竞争力之一,越来越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转移到线上,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快速、自动授信和放款,帮助企业及时获得资金融通,这是当前各家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创新方向。
与此同时,国家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度重视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推动经济良性循环和优化布局,尤其是当前稳住经济大盘形势下,供应链上、中、下游的整体协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供应链作为统一有机整体,需要金融机构围绕企业资产和资金供给两端,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解决方案,这是金融机构比较欠缺,应重点研究突破的方向。
抽丝破茧,供应链金融当前存在的三大核心问题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产品服务更像是烟囱式形态。虽然在流程和技术层面进行了较大改进,但实际是为企业提供一个个单一的产品服务,金融机构没能站在更加全局和前瞻性的视角对供应链产业链进行整体诊脉,需要对更深层次的业务逻辑进行剖析和重构。
据了解,中信银行近些年不断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进行深入剖析,从较为抽象的三大核心要素来看,资产、主体、产品各业务要素之间没有产生联系,导致每个业务都比较独立,这是突破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固有束缚和掣肘的关键所在。
各资产之间需要盘活。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沉淀了银票、财票、商票、应收账款、信用证、存单、存款、理财等大量资产,这是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重要依据。但目前企业有应收账款只能做保理融资或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有存货只能做存货融资,不能根据企业经营需要进行统一资产管理和灵活调配使用。
各主体之间缺乏传导。除了“电子应收账款凭证”等少量产品外,核心企业信用没能在上下游企业之间畅通传导,造成大部分小微企业不能充分依托核心企业信用获得便捷融资,往往需要提供额外的担保措施,未能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的负担。
各产品之间彼此独立。保理、订单融资、商票保贴、预付款融资、存货融资等众多供应链金融产品,都有自己的一套流程,企业想获得融资需要一个个提供资料、申请授信、签署协议,按不同业务要求操作,流程冗长复杂,无法根据企业融资需求提供即插即用式服务。
为解决以上问题,只有打破各业务要素之间的割裂,才能真正促进供应链产业链循环畅通。
构建供应链生态,突破束缚解放生产力
据了解,中信银行独辟蹊径,在业内首创以企业资产池为核心构建供应链生态,通过“池”建立桥梁和纽带,将产品、资产、主体之间的联系打通,为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综合融资服务,提升供应链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
一是打通各个供应链金融产品,提供综合融资。打通资产池与信e链、信保理、信保函、信商票、信银票、信用证、信e融、信e透等线上交易融资产品,向企业客群提供“一个授信”“一次签约”“一套系统”的一站式综合融资服务。通过产品嫁接和灵活组合,实现便捷的期限错配、利率转换、银行增信及资产变现,打造全新、卓越的业务体验。
二是全面支持企业资产入池,让资产发挥价值。支持企业银票、财票、商票、应收账款、国内证、存货、商票、存单等资产入池,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可灵活进行出入池操作,并且凭借池内的资产可随时融资,发挥“企业流动性资产大管家和综合融资平台”作用。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的普及运用,资产变得越来越透明和可信,资产入池后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大大提升,不仅可在银行获得快速融资,也可通过“信流转”打通多元化的资金渠道,使得不同的风险资源与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进行更加精准的匹配,从而降低产业链整体融资成本。
三是创新“集群池”模式,助推企业商业信用传导。创新研发供应链“集群池”,设计了核心企业资产支持、核心企业信用支持、上下游自收自用等多种信用传导模式,为核心企业和上、下游提供一体化池融资服务,助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多层级、自定义的“集团池”业务模式,契合集团企业加强司库管理市场趋势,提供定制化服务。
此外,除了业务逻辑的变革,风控模式也应随之改变。中信银行根据供应链生态特点制定相匹配的风控体系,制定供应链专属的客户选择、准入要求、额度管理模式、审批流程、授权体系等,在主动授信、额度共享与一点融全国等重大方面实现突破,营造有利于创新的风险制度和政策环境,改变“垒大户、重抵押”的传统信贷模式,嵌入“场景+数据+财务”的风控逻辑,强化数据应用和交易过程管理,探索更实时、更高频、更高颗粒度的线上化交易信用管理模式。
以广大核心客户为“生态伙伴”,共建生态体系
近期在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后,中信银行立即制定了《中信银行落实稳住经济大盘的29项工作举措》,加快建设“链生态”,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持续提升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全风险、全时空、全场景、全客户”建设目标,全力以赴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值得一提的是,“供应链生态”的打造,将有力拓展中信银行对实体经济客群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形成对企业优质资产的集聚与管理能力,优化企业的融资体验与结算获取能力,构建全线上的表内、表外的综合融资能力。
践行初心使命,服务实体经济,中信银行有“力度”,更有“温度”,希望以广大核心客户为“生态伙伴”,共建供应链生态,帮助企业造血、活血。以开放生态为目标邀请更多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科技公司一起参与其中,共同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
中信银行表示,将按照创新驱动、需求引领、科学调控的原则,积极响应国家产行业结构调整导向,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军工、新能源等。紧密跟随国家双碳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区域产业转移等战略的方向和实施节奏,科学把握传统产业进退节奏,集中有限资源支持其产能整合、技术改造、环保升级以及产能跨区域有序转移等。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力支持新老基建发展,包括重点区域的重大工程和基建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公共服务等,努力做稳链强链固链的推动者,着力提升长期可持续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 最新银行动态 频道推荐
-
中信银行积极开展2022年国家网络2022-09-07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