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3777登录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建新闻
分享

福建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下的是基层 到的是民心

东南网7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戴艳梅 严顺龙 郑昭)岁月更迭,唯理永存。

3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亲自倡导推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种子破土,枝繁叶茂。

35年来,“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没有因时空变换而淹没在岁月,其蕴含的哲理历久弥新,在八闽大地、山海之间传承弘扬,不断丰富深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从闽东发端,到全省推广、走向全国,“四下基层”已成为党做群众工作的重要机制,成为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

追寻足迹,感受变迁。为民初心散发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

体察民情,回应民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世纪80年代,素有“老少边岛穷”之称的闽东,山高路远,地势犬牙交错,山海川岛湖林洞,是“闽道更比蜀道难”集中体现。因交通不便,群众有事上门找政府,可谓耗时耗力,苦不堪言。

1988年12月20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在霞浦县开展“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后,开始思考:有这么多来访群众,应该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制度,既让群众满意,又让群众好找。

从群众角度想问题,从群众的难处想办法,这是“四下基层”诞生最直接、最发自内心的一个原因。为民着想、为民考虑,“予群众方便”。正如当年习近平同志所说:与其群众跋山涉水,不如我们干部直接下访,几个干部下去,总比那么多群众上来要强一些。

坦诚的心声和质朴的愿望,让“四下基层”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了持续长久的生命力。

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去得最多的地方;群众,在他心中有着最重的分量。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是“四下基层”的践行者、表率者、带动者,身体力行地阐释了“四下基层”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机制,更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内涵。

正如《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写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不论是在经济特区、贫困山区还是省会城市,习近平同志始终秉承为民之心,始终与福建人民心心相印。

2000年1月,习近平当选福建省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承诺:切不可忘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年来,沿着习近平同志的足迹,福建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连续33年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

新时代的十年,福建省超七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社会事业,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人民至上思想一以贯之。今年5月,省委书记周祖翼在主题教育第二次读书班上强调,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让群众敞开心扉、讲掏心窝子的话,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为民造福。

盛夏时节,草木葳蕤。走进霞浦三沙镇东山村,干净整洁的村居错落有致,畲族风情的壁画别具一格,一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景象。这里,曾是众所皆知的“茅草房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曾两次来到东山村开展调查研究,关心推动贫困群众茅草房改造和易地搬迁工作。

20多年过去,如今的东山村早已旧貌换新颜,实现了从脱贫到致富的“逆袭”——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的450元增加到2022年的24200元,村集体收入从零增加到现在已突破50万元,先后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等。

东山村走过的搬迁之路、嬗变之路、振兴之路也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倡导的“四下基层”工作机制的实践之路。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只有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掌握群众的需求,虚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心自然就有所向、有所归。

多年来,我省坚持“开门接访”,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各级相关部门领导干部还每季度轮流下沉到民营企业问题突出地区接访,做到应接尽接;

制定出台监督下沉工作办法,从老百姓家长里短中发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政策落实差距和作风改进提升空间;

依托下基层调研服务活动,了解掌握惠企纾困政策落地问题,研究推出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

通过“四下基层”,从人民群众的呼声中找到工作的突破点,和群众一起理思路、议对策,把一件件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调查研究,问计于民

破解时代发展难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调研是破题的路径。调查研究下基层,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重要方面。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先调研后决策,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他说,“谋于前才可不惑于后”,身体力行带头大兴调查研究。在福建工作17年半时间里,他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三次走进大山重围的宁德下党乡;他登上低矮逼仄的连家船,察看船民的生活,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船民搬迁上岸问题;他冒着酷暑,深入拥挤闷热的福州棚屋区,亲身体验群众生活;他六年七下晋江,深入一线,深邃思考,总结提出“晋江经验”;他还先后19次到闽西老区调研,留下了一个个实事求是、扎根实践的佳话。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序章总结道:习近平怀抱一颗赤子初心,走遍八闽山山水水,不断探索实践,亲身经历了这片土地上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思想性、战略性的创新理念,开展了许多极具前瞻性、引领性的创新实践。

福建上下始终大力传承“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不断丰富拓展其内涵,让这一制度在八闽大地深深扎根、永葆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在全省实施“无会周”制度,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走好群众路线,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调查研究中,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一线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和新使命,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前瞻性调研、对策性调研、督查式调研,找到破解难题、推动落实的办法和路径。

“四下基层”,走下去的是党员干部,聚上来的是对策办法,夯实的是发展根基。“四下基层”,为党员干部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打开了窗口。

省委书记周祖翼说,坐在办公室看到的都是问题,走下去则会发现有很多办法、很多好的思路、很多鲜活实践。他主张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做好深化研究文章,做到边调查研究边解决问题。

省长赵龙表示,要盯紧抓实课题调研,实实在在提出政策对策,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源头活水”。

一个个发展难题,在调查研究中逐渐破解。

比如,当前我省高速公路里程已超6000公里,但全省还有44对邻县之间的高速公路绕行较远。部分农村公路还是单行道,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更高需求。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这一问题,6月27日,我省印发实施相关方案,在全国率先实施邻县高速通、高速公路乡镇便捷通“双通工程”,计划建设26个高速公路项目共1341公里,力争到2035年实现我省邻县之间100%便捷通行,到2025年实现全省90%陆域乡镇、90%重要旅游景区、100%重要产业园区、100%重要交通枢纽30分钟通达高速公路。

再比如,南平市竹资源丰富,去年竹产业产值达440亿元。调研中,一些企业普遍反映,竹产业发展仍面临着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不高、附加值不高问题。

为此,我省组建成立工作专班,加快推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力争从竹山规模化流转抚育、机械化研发、扶持竹加工龙头企业、推动竹材料标准化、笋食品加工高端化等方面系统发力,切实将我省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眼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深入推进。省委制定出台《关于在全省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挂钩联系民营企业等制度,安排19项省重点课题开展省级领导班子专题调研、班子成员领题调研,深入一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帮助基层、群众和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扑下身子谋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在广袤的八闽大地上,党员干部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福建篇章。

务实求实,实干争效

共绘新福建新画卷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四下基层”,提倡的是一种务实求实之风。

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东风,闽东人民提出了尽快实现“三大梦想”:修建温福铁路、开发三都澳、建设中心城市。

1988年夏天,刚到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没有急于回答是否烧“三把火”,而是带着问题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寻找思路。为摸清宁德的“家底”,从7月初到8月初,他一个县一个县地跑,把宁德下辖的9个县(市)全部跑遍,并到浙南一带学习考察。

正是坚持“务实”“求实”,习近平同志分析了宁德的发展路径,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并指出:我们要面对闽东的实际,消除一切超现实的幻想,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

在福建工作17年半,习近平同志是崇尚行动的。他说,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崇尚行动,注重实干。优良作风在八闽大地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近年来,省委每年开展年度主题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大兴务实之风,在真抓实干中求实绩谋实效:2021年,省委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2022年,省委实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2023年,省委部署“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

在开展年度主题活动中,省委以上率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坚持在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中赢得主动、赢得胜势、赢得未来。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省委常委分别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校园、军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深入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全省上下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每逢重大事件、关键节点,福建各级各部门都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领导干部带头到群众中宣传宣讲,把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讲清楚、讲明白,引导大家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并持续推动在八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如今在福建,“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蔚然成风。各级党委政府强化重效、求效、显效的鲜明导向,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将心思花在“想干事”上、把能力用在“会干事”上、把力量放在“干成事”上。

匡正干的导向,增强干的动力,形成干的合力,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每年“年中”,在全省九市一区开展工作检查,是省委省政府落实“重实践”要求、推动“以学促干”的重要举措。

七月盛夏,省四套班子领导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带队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谋划发展,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会、接访等多种形式,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一起解难题、商对策、谋发展,推动政策落地、工作落实。

“我们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创实绩的事。”

“我们要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进一步明晰任务单、时间表、施工图,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

“我们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用好调查研究,勇于攻坚克难,敢于改革创新,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

……

工作检查中,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比学赶超、勇争上游,在发展建设一线出实招求实效,进一步把责任担起来、状态提起来、节奏快起来,迎难而上奋力冲刺全年目标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

“四下基层”,下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福建上下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大力传承弘扬优良作风,“闽山闽水物华新”的美丽画卷正在夏花绚烂的季节铺展!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机构报告:2024年连锁餐饮在中低线城市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