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侨委会委员长”吴新兴(图片来源:中评社)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徐亦超】台当局“侨务委员会”日前将公文中称呼“华侨”的用词改称“侨民”,据香港中评社21日报道,国民党“立委”李彦秀当日上午在“立法院外交暨国防委员会”质疑这是在操作族群对立,是政治操作。对此,“侨委会委员长”吴新兴否认在操作族群对立,辩称是“因为有人说他不是华侨”,所以改用“中性称呼”。
蔡英文当局官员目前称呼大陆多改称“中国”,包括台湾地区的“官方通讯社”“中央社”在内。
台立法机构“外交国防委员会”上午邀请“侨委会”专案报告并备质询,民进党“立委”黄伟哲问“侨委会”,日前公布行政规定中的将公文中称呼“华侨”的用词改称“侨民”,是公文作业称呼改变,还是日常用语改变?
吴新兴声称,过去两年中侨界有不同声音,有人说他是“台侨”、“华人”、“华生”(华人学生),所以“侨委会”根据“宪法”第141条使用的名词,官方称呼一律改“侨民”。他又宣称,这样“包容性”比较大,在官方以及法律定义上,“侨民”必须具有“中华民国”国籍,而广义定义来看只要认同台湾或“中华民国”就算。
对此,国民党“立委”马文君质疑,如果改称“侨民”而非“华侨”,全世界各国都称“侨民”,到底是谁的“侨民”?
另一名国民党“立委”李彦秀也表示,华侨长期居住海外,把“华侨”改称“侨民”,如果是因为“宪法”第141条使用的名词,但“宪法”第91条也使用“华侨团体”呀!改用“侨民”在华侨眼中、在她看来这是操作族群对立、政治操作,实际上是限缩,而非中性、包容,她希望“侨委会”不要因为政党轮替就改变作法。
吴新兴表示,过去两年来愈来愈多抗议,有人说他不是华侨,而是“台侨”,让“侨委会”很困扰,因为怎么做大家都不满意,所以改用“侨民”比较“包容性”、“中性”的字眼,其实只要面对传统侨社,都还是称呼他们为“华侨”,都没有改变,所以没有政治操作族群对立的用意。
其实,早在2016年,深绿的“时代力量立委”林昶佐在“立法院”质询时就曾建议“侨委会”最好“立法”定义“台侨”,声称这样才能“避免与中国侨胞模糊”。当时就有岛内媒体强烈反对这一观点,批评这种狭隘“锁台”的心态,充分显示林昶佐见识有所偏颇,若真按照他的想法去做,只会让台湾的路越走越窄,在国际社会中更加孤立。
而如今,蔡英文当局貌似“退而求其次”,将公文用语中的“华侨”改为“侨民”。但说穿了,在实质上还是刻意要把侨胞局限为“台湾出去的侨胞”,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彻底脱勾,其用意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原标题:台当局公文将“华侨”改称“侨民” 官员辩称:这样“包容性”比较大
责任编辑:唐秀敏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 今朝风日好,闽侨丝路扬帆正当时2019-03-08
- 马尾长柄村大力挖掘华侨的背景故事、文化内涵2018-11-09
- 华侨身份认定手续如何办理?这些程序和细节请注意2018-11-01
- 最新台湾新闻 频道推荐
-
高雄市长韩国瑜:外销要重品质 不能让台湾农2019-04-03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