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美煜
好高好高的山,这里的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60.8米,是著名的“华东屋脊”;很美很美的景,这里峰峦叠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溪流纵横。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位于上饶市铅山县境内的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一片不准备开发的处女地,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伊甸园。这里有一群痴心相伴、默默守护的人。他们用脚步去衡量山路的崎岖,用智慧去呵护那些醉人的绿色。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程松林就是其中之一。
问起为何选择到大山工作,程松林说:“那时,武夷山保护区刚刚组建,需要设立一个医务室,缺一个医生。我就来了,来了就没挪过窝。”1982年,卫校毕业的他到这开始了与青山绿水相依相伴的日子,历经医务室、办公室等多个部门锻炼。
2004年,不惑之年的他选择了“转行”,转为从事野生动物资源研究。因为自保护区组建至2003年,对区内资源调查研究是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保护区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只起向导作用;研究领域也主要集中在植物和昆虫,野生动物研究这块属于空白。程松林决心从零开始,把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挖掘出来。
然而,“转行”并不容易,熟悉专业术语、使用监测仪器、撰写研究论文等对程松林来说,都是一个个不小的坎。程松林开始跟着高校教师、研究生,从鸟类入手,边学习边积累。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研究,需要深入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沿着兽道翻悬崖穿沟谷去寻踪觅迹,夏天常常遇到扑面的蚊虫和危险的毒蛇,冬天零下十几摄氏度常常使人“雪”上眉梢。一年365天中,程松林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野外监测,多半时间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工作,睡的被褥有时都可以拧得出水来。“打鱼要到深海,识林要进深山。”这是程松林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12年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程松林慢慢在野生动物资源研究领域崭露头角。从原先的“两眼一抹黑”到现今在《生态学报》等国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鸟类》专著1部。面对硕果颇丰的科研成绩,程松林依旧谦逊。“一路走来,离不开研究领域内专家们的鼎力支持。每每需要查阅相关资料,遇到一些不解的难题,他们总会第一时间向我伸出援手。”
“我们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96%,在占全省国土面积0.1%的保护区范围内,保存的野生植物物种数超过全省总数的50%,陆生脊椎动物物种数超过全省总数的60%……”谈起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情况,平时言语不多的程松林瞬间打开了“话匣子”。说起十几年研究工作中最有意义的发现,程松林毫不犹豫地说:“那肯定是黑麂的发现和黄腹角雉种群的研究。它们都是中国特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华盛顿公约》绝对禁止贸易的物种。”
程松林介绍,黑麂仅分布于江西、福建、浙江、安徽4省交界的山区,2011年利用红外线照相机在保护区拍摄到黒麂的生态照片,证实省内除玉山、婺源、德兴、浮梁之外,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也有分布,打破了国内30年没有黑麂新分布地报道的沉寂,并成功预测广丰区南部的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也有黑麂分布;黄腹角雉分布于江西及其周边的福建、浙江、湖南、广东和广西的东北部。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黄腹角雉种群是“人类认知历史最为长久且相对最为健康的种群”,该研究成果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雉类学会名誉主席郑光美先生的认可。“这两个发现,对于提升江西武夷山乃至江西省在全国和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位,意义十分深远。”程松林说。
因为这些成就的取得,程松林在国内动物学界的影响逐步提高。2016年环境保护部南京研究所的专家主动联系他,使武夷山保护区成为国内唯一一个独立承担鸟类、两栖类和蝴蝶类3项“全国生物多样性长期(10年)监测”任务的自然保护区;2016年由他主持、保护区科研人员独立完成的“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保护与研究”项目,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西省2015年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相比于一关之隔的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游人如织,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上去冷清而寂寞。有人颇有微词,程松林却说:“30多年里,我看到的是武夷大峡谷的裸岩越来越少,桐木河水将河床冲刷得越来越低。就说明植被覆盖率越来越高,环境生态越来越好。这是大自然对每一名坚守自然保护区人的最高褒奖。”
责任编辑:肖舒
- 最新南平新闻 频道推荐
-
福建南平副市长、“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2017-04-10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