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3777登录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闽都逸韵图》封面

《闽都逸韵图》封面

福州新闻网4月8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刘琳)福州著名文史专家赵麟斌主编、传奇画家陈友荣编绘的《闽都逸韵图》,昨天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图长30米,绘有2358人、古迹219处、民居806座、船只274艘、桥梁39座、榕树267棵,形象展示了闽都民俗风情,成为福州收录人物与建筑最多的一幅图。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善文在该图“跋尾”中称“诚属研究福州历史文化之珍贵画卷”。

历时4年

旧门板上画就30米长卷

为古城带来福州版“清明上河图”者,非一生以画为生的绘者,而是在政法战线战斗了数十年的检察官,也因此有“传奇画人”之誉。

陈友荣,字国华,笔名鳌山石叟,福州人,1933年生,曾任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代理检察长、党组书记,中共福建省委政法委员会主持工作副书记、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陈友荣自幼喜爱绘画,钟情文史。1998年退休后,醉心于福州民俗研究,并将文史、绘画爱好合而为一,以图说的形式讲述福州历史文化,先后创作了600多幅民俗画,出版了《福州民俗风情百图》《闽都民俗风情画》《闽都民俗风采画》,并为《福州风土诗》一书配画,成为国内颇为知名的民俗画家,更成为古城历史上创作民俗画和出版民俗画集最多者,被称为“开创福州民俗画之先河”。

2015年,陈友荣重读冰心散文《我的父母之乡》和《漫谈过年》,用他的话说“阅后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童年”“进而萌发创作念头”。

2015年端午节后,82岁的陈友荣抱病正式动笔。他在采访中介绍说:“创作此长卷是在一张宽0.8米、长1.9米的旧门板上完成的。我将旧门板搁在两张木凳上,铺几张板纸就当作画案,坐在小板凳上作画,花了4年时间完成了30米长卷。”

“蒙太奇”画法

画中2358人最见生动

《闽都逸韵图》粗看像一本厚厚的书,打开是相连的一幅画。

陈友荣在创作《闽都逸韵图》时,采用“蒙太奇”手法,打破时序、时空限制,精心构思各个景物、人物。

画卷从母亲河闽江的发源处武夷山起笔,以闽江为纽带,以福州三山两塔一楼、三坊七巷等古迹为背景,串连起千姿百态的民俗图画,形成洋洋大观的民俗长卷。画中有山水、人物、车轿、桥梁、庙观、船舫、牲畜、坊巷、花木,有四时节庆、地方美食、名胜古迹、墟集商肆、春耕秋获、乡土风俗,画中人物或宅居、宴乐,或晨吟夜读、暑夏纳凉,或龙舟竞渡、童嬉叟趣,张善文老师认为“以二千三百五十八人物形态最见生动”。

鼎力支持

众多文史专家帮助出版

陈友荣从作画到画作出版,都有一批福建文史名家相助。

曾任闽江学院副院长、现任福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的博士生导师赵麟斌在接受采访时说:“当陈友荣老先生的福州民俗长卷《闽都逸韵图》展现在我面前时,我被深深震撼了,因为我深知,陈老已年近九秩,十几年来身患绝症手术3次,却以顽强的意志,历时4年多,在简陋的家中,完成了这幅闽都文化长卷。”赵麟斌放下自己正在做的课题研究,不但策划出版长卷,还撰写序言,直至助资付印,玉成出版。张善文教授亲自撰写“跋尾”,还有林山、陈苏等一批闽都文化研究者也给予支持。

赵麟斌在接受采访时言及相助之因:“《闽都逸韵图》以厚重的闽都文化和老福州的历史画面,再现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让人们不忘桑梓,记住乡情,承继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相识”接“相知”,“一棒”接“一棒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